網頁

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

(一) 我們真的看懂膽固醇嗎?---重質不重量(上)


    要看懂膽固醇報告,就要先搞懂膽固醇的生理化學故事。以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,讓大家方便理解跟記憶。

         膽固醇的故事要從食物說起,我們吃進去的每一口食物都可視為供應身體各處的原料。在進入消化系統的胃腸道有數以兆計的微生物(microbiota)小工人們,努力的把碳水化合物、油脂跟蛋白質這些大型的營養素分解成更小的分子,其中油脂在血中會以5種形式存在:

1.      三酸甘油脂(Triglyceride, 簡稱TG)
2.      磷脂質(phospholipid)
3.      膽固醇(cholesterol)
4.      膽固醇脂(cholesterol ester)
5.      游離脂肪酸(free fatty acid)


    人體有個「脂蛋白公司」專門提供交通工具,來幫忙身體運送油脂,依磷脂質、車體大小、蛋白質零件(apolipoprotein)、所運送的油類(TG還是膽固醇)分成5種車型: chylomicrons(乳糜微粒)VLDL(極低密度脂蛋白)IDL(中密度脂蛋白)LDL(低密度脂蛋白)HDL(高密度脂蛋白)。大家應該還記得國中理化教過的質量/體積=密度,所以高跟低密度脂蛋白車子顧名思義,就是所含蛋白質越多(肌肉比脂肪重應該不難理解)、車體越小,其密度越高,反之亦然。(主要車型及送貨起訖點如圖一所示)
    至於詳細路線,如圖二所示,小腸會把處理好的TG (外源性TG)由乳糜微粒車經過微血管先發包到組織跟脂肪細胞,卸下大部分的TG (分解成脂肪酸在脂肪細胞儲存及甘油回到肝臟作為葡萄糖的原料)後,載著用剩的回到肝臟。


              肝臟是身體的物流中心,主產線負責製作及回收膽固醇(身體有2/3的膽固醇由肝臟製造,另外1/3來自飲食),也有個副產線偶爾生產個TG (內源性TG);肝臟會依上游原料跟下游組織間的供需,決定要合成多少的TG和膽固醇來平衡,並決定要派哪種車出去,我們的細胞膜、膽汁、賀爾蒙跟維生素D的製造都需要膽固醇的參與 (所以太少身體也會出問題)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在門診常會為了讓病患秒懂,直接用「壞膽固醇」來稱呼LDL-C(低密度脂蛋白濃度),「好膽固醇」稱呼HDL-C(高密度脂蛋白濃度),其實有失公允,在我看來,數字代表的只是肝臟跟組織間是出貨/回收的膽固醇的濃度,其實高低密度脂蛋白本身無好壞,只是功能不同而已。會有紅字,就代表著供需失衡,過多過少都會,要細問來龍去脈,例如:
1.      飲食內容 (原料太多,油跟糖都是;蛋白不足,缺乏原料做車子)
2.      生活習慣 (喝酒、用藥造成工廠的負擔,處理效率下降)
3.      個人病史 (肝臟疾病導致車子產量下降)、家族史並對照過去的報告數值
      由以上資訊推測過高的TG或膽固醇是因為「外源性」抑或是「內源性」,方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跟解釋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我們在抽血報告上看到的LDL-C或HDL-C,代表的其實是這些車子加總起來運送的油總量,車子的多少,哪種車型,上面的油是滿載還是空車,其實報告上看不出來,但都跟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。這集先讓大家對膽固醇的「量」有個基本的認識,下集再來談談「質」。(待續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